战国时期室外灯具叫什么
在中国古代,灯具的发明与使用历史悠久,早在战国时期,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用于室外照明的灯具,战国时期的室外灯具究竟叫什么呢?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和考古发现,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信息。
战国时期的室外灯具被称为“灯楼”或“灯柱”,这些灯具主要用于街道、宫殿、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照明,以及夜间巡逻、警示等用途,据《战国策》记载:“燕昭王二十八年,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,轲行至易水,见燕王宫灯楼,遂赋诗曰:‘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’”可见,灯楼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及。
灯楼的结构通常由底座、柱身、灯盘和灯罩等部分组成,底座用于固定灯柱,柱身支撑整个灯具,灯盘则放置在柱顶,用于安装灯具,灯罩则用于保护灯具,同时起到遮挡风雨、调节光线的作用。
考古学家在战国时期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灯楼实物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河南辉县赵王城遗址出土的铜灯楼,这座铜灯楼高约1.5米,由底座、柱身、灯盘和灯罩组成,灯盘上刻有“赵王城”三字,灯罩为圆形,上有多个小孔,用于调节光线。
除了铜灯楼,战国时期的室外灯具还有陶灯楼、石灯楼等材质,陶灯楼多用于民间,石灯楼则常见于宫殿、庙宇等重要场所,这些灯具在造型、装饰上各有特色,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。
战国时期的室外灯具称为“灯楼”或“灯柱”,是古代照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对这些灯具的研究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、文化传承以及照明技术的发展历程。